据了解,过去10多年里,国外品牌的保龄球设备占我国保龄球市场的80%。自1998年开始,这个格局被正在崛起的国内企业打破。但据调查,国内的保龄球设备质量堪忧,生产基本处于无产品标准、无行业规范、无专职质量检测机构的“三无”状态——
自80年代保龄球引进以来,全国的保龄球馆每年成倍增长,到1998年,全国有保龄球馆约1300家,球道22000条。1996年—1998年三年间,平均每年兴建球道近5000条。保龄球设备也从过去一水的洋货发展为国货与洋货争夺市场的局面。其中,中路、大石、希玛等国内企业,率先走出了国产保龄球的第一步。
据了解,过去10多年里,国外品牌的保龄球设备占中国内地保龄球市场的80%,自1998年开始,这个格局被正在崛起的国内企业打破。调查表明,1998年国产保龄设备占据了国内保龄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年轻的国产保龄球厂家表现出冲劲和干劲,但也留下了仓促和幼稚的脚印。
去年8、9月间,中国保龄球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了“’99中国保龄行业质量问卷调查表”,回收的调查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市场上运营的保龄球设备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其中,有质量问题的国外品牌占30%,国产品牌占70%。随后在中国保协、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占市场份额30%的国产保龄球设备问题甚多,质量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国内现有约20多家保龄球生产厂家,其中只有数家生产自己品牌的保龄球设备,其余均属合作、组装企业,生产基本处于无产品标准、无行业规范、无专职质量检测机构的三无状态。而在美国,保龄球设备受到美国保龄球协会的严格控制。早在1996年10月,中国保龄球协会向当时的国家体委上书《关于当前我国保龄球运动发展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针对保龄球市场的无序状态提出:“为维护和促进群众性保龄球活功的健康发展,建议国家体委尽快根据体育法的规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明确重申体育部门或人民政府授权管理体育事业的组织归口管理保龄球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尽管多年来一直在争取拿到管理保龄球这把钥匙,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保龄球市场仍是多头管理,从而导致无序管理、无人管理。
业内人士估计,建一条进口知名品牌的球道需4.5万美元,建一个拥有10个球道的小型保龄球馆,仅球道费就需近50万美元。一个拥有10条球道的保龄球馆,以一天营业16小时、卖出率为60%计,若安装价格40万元左右的进口设备,平均每局价格只有不低于10元才能维持起码的利润,而如果安装价格在20万元左右的国产设备,则每局价格为6元就可以维持了。可见使用国产保龄球设备,降低投资成本、降低消费价格,让更多的人走进保龄球馆,是保龄球行业的生存之本。
值得欣慰的是,由多家保龄球生产企业自发组织的民间行业自律组织得到中国保协的支持,他们提出的行业自律、互相监督、反对恶意竞争,呼吁尽快出台保龄球质量标准的声音,让广大的保龄球运动消费者踏实了许多。